4月2日下午,我校于图书馆学术报告厅举办了专题为“谈我国调查改革”的专题讲座,讲座由暨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建平教授主讲。数学与统计学院师生与其他学院师生共同聆听讲座。
刘建平教授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为我们剖析“我国如何进行调查改革”。一是从过去层面上揭示了近年来政府统计改革的主要成果,刘教授首先引用“2018年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比2017年低,而同比却不减反增”这一互相矛盾的实例,来从侧面反映出近年来政府改革的6项主要成果:一,新修订的《统计法》确立了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综合运用全面调查、重点调查等方法,并充分利用行政记录等资料”的政府统计调查方法体系目标模式;二,全面推进建设统一的基本单位名录表、执行企业一套表制度、使用统一的数据采集处理软件系统、采用联网直报系统这“四个一工程”;三,政府已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统计调查项目体系;四,形成了新的政府统计调查组织管理体系。分别成立了农村、城市社会经济调查司和服务业调查中心;五,提高了RS、GIS、GPS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政府统计调查中的应用水平;六,积极开展大数据的应用与试点研究,全力推进企业电子记录在统计调查中的应用。
第二个是从现在层面上总结归纳出现行政府统计调查中存在的4个问题:第一,政府缺乏系统全面的顶层设计。刘教授指出,各普查项目间缺少统筹规划、普查与常规调查脱节、周期性普查与经常性抽样调查脱节,这都是造成统计调查“成本高、质量低、负担重”的主要原因。第二,尚未摆脱对全面统计报表制度的路径依赖。我国现行统计调查方法仍沿用计划经济年代的统计报表制度和重点调查,刘教授认为这与我国现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度不符。第三,经常性抽样调查缺乏科学的连续性设计。第四,供需矛盾日渐突出,调查资源浪费与数据短缺并存。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有些行政记录还没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形成“信息孤岛”;另一方面是有些重要的民生问题仍未纳入现行统计调查体系。
最后,刘教授针对现行存在的问题提出对应的4个深化改革建议。一,明晰各调查方法功能定位,建立系统的顶层设计机制。高屋建瓴,超越行业、部门、专业的羁绊,将各个调查项目、各种调查方法看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整体;二,完善现有的周期性普查制度,统一农业普查与经济普查的频率与时间;三,要坚持经常性抽样调查的主题地位。按调查项目的内容特征与内在逻辑关系对其进行整合,实施一体化设计;四,政府应积极寻求充分利用行政记录的路径的方法,对信息资源库进行整合,建立完善的共享机制。
刘建平教授结语:要深化我国政府统计调查,就应改革完善现行政府统计调查制度方法,把在做的做好;积极探索充分利用行政记录的路径,把能做的做起来。在交流环节中,刘建平教授就师生提问一一做出了详细的解答,师生代表也致以感谢。
撰稿:学生助理
审稿:陈海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