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数学卓越班学员参加2022年惠州学院第一届全国基础教育(数学教育)研究生论坛活动

发布者:陈俊平发布时间:2022-05-06浏览次数:204

5月4日,由惠州学院主办的2022年惠州学院第一届全国基础教育(数学教育)研究生论坛开展了为期一天的线上交流活动。我院组织19级数学卓越班全体成员在旭日楼328会议室参加了中学教师组分组报告,活动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教学经验丰富的中学数学教师参加。副院长赵显贵博士、系主任刘玉彬博士参与了本次活动。

会议的第一阶段由副院长赵显贵博士主持。来自江苏省无锡市东绛实验学校的薛莺老师首先分享了题为《主动建构:提升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样态》的报告,她从主动建构的理论基础、教学设计的“着力点”、教学实施的“策略点”三个方面向我们阐述了主动建构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江苏省无锡市太湖格致中学的陈锋老师带来《后建构课堂:学科素养引领下的数学教学改革实践研究》的报告,他从四个方面系统介绍“后建构课堂”这一数学教学新样态,阐述其在各个环节上的教学策略,并对“后建构课堂”提出展望与建议。来自成都高新新华学校的黄炳英老师介绍了《大概念引领下数学课堂深度学习实践探索——以二次函数与几何综合基架下三角形面积问题的数学分析为例》,她从问题引入、教学案例、教学反思这三个方面回归大概念,帮助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形成数学思维方式,提升数学核心素养。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二中学的刘存华、周莹、余成宽三位老师带来报告《数学逆商与数学成绩的关系: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和数学焦虑的中介作用》,他们系统阐述了“数学逆商”这一新型话题,并在报告最后寄语希望能和各位专家、老师、同学们一同为中国的数学教育做出自身努力。

会议的第二阶段由系主任刘玉彬博士主持。来自惠州市惠台学校的张可锋老师分享了题为《搭建观课云平台 推动高质量磨课——基于观课小程序的磨课探索与实践》的报告,他立足当前评课标准不一的现状,研发了观课小程序,结合平台数据进行线上磨课研课,实现“观·磨·思”的教研模式,进而促进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北京市第十九中学的张雁冰老师的报告题目是《牛顿微积分的创立方法对数学教育的启示》,张老师从微积分的产生因素和牛顿“流数术”创立的一般过程,最终指出牛顿与微积分史对数学教育的三点启示:厚积薄发,伟大的数学成就需要广学博识的积累;严谨求实,数学问题的研讨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量力而行,数学教学中适当遵循历史的发展顺序。惠州市博罗县华侨中学的吴胜艳老师分享了《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课堂“微专题”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的报告,她强调“微专题”教学在高三的复习课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因其切入点小、针对性强、目的性明确,在非高三课堂中也同样适用。北京市第十九中学的刘微微老师的报告题目是《算思结合 优化运算 变式探究 揭示本质》,刘老师提出教师应立足不同层次数学运算水平进行剖析,帮助学生理解运算对象,算思结合;设计运算思路,合理优化;监控运算过程,形成经验。来自四川省成都市玉林中学的赵旖旎老师分享了《中外高中数学教材比较研究——以“等差数列”为例》的报告,赵老师通过五个不同版本教材的比较研究切实了解相同课程标准下不同版本教材板块设置的区别和各自优势,同时了解中外教材在内容设置的异同,进而提高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知识的把握。

本次报告观摩学习活动,卓越班成员参与热情高、认真听讲,并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数学卓越班成员参与此次活动不仅仅是一次思维的碰撞,更是一次理念的提升,一次自我的超越,老师们在报告中展现出的数学素养、专业能力让同学们感受到了优秀教师的榜样力量,并鼓舞着同学们不断学习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