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大地春潮涌,百千万工程启新程。青春践初心,实干显担当,数院青年们在寒假期间以青春脚步丈量热土,用实践笔墨书写答卷。他们穿梭在城乡阡陌开展县域调研、扎根基层社区传递志愿服务温度、深入非遗工坊解码文化传承密码......
团队组
①谢文静 团队
负责人:谢文静
团队成员:陈泳希、吴丹、陈静怡、先思如、吴浩楠、李燕梅、江炽辉
实践主题:“竹韵渔歌·守护成长”平山社区支教行动
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导思想,实践团队于1月16至18日期间,前往惠东县平山街道开展了为期3天的寒假社会实践主题活动。
团队和当地青年干部携手共进,首先以美育智、以美化人。以互动式教学为主要方式,通过蓝晒实验、泥塑手工等课程,让孩子们在体验乐趣中发现美、学习美、创造美,强化美育育人的功能。
成员们发挥专业优势,通过健美操课、武术课、“手忙脚乱”游戏、“杯子套套套”游戏、益智类运动闯关活动,结合当地的竹编花灯、惠东渔歌非遗文化项目,让孩子们能够在动手实践中领悟了非遗文化魅力,关注到来自海上的质朴、乐观的歌声,感悟生活的美好。最后队员们带领孩子们参观了惠东县党群服务中心红色博物馆,在队员们的讲解下回顾了峥嵘岁月,让孩子们感悟先烈们伟大的革命精神。
惠州学院美育润乡土实践队成员们结合专业特长,将素质教育融入美育体育课程中,活动课程深受孩子和家长们的喜爱。后续实践团队也将继续用实践赋能乡村发展,用青春力量助力“百千万工程”。
②李晓婷团队
负责人: 李晓婷
团队成员:杨婷婷、郑泽莹、钟思鑫、刘文慧、谭景祁
实践主题:冬日暖阳志愿行
为推动服务社会,提高弱势群体生活质量。生生不息小队成员一早便集合乘车前往仲恺党群服务中心。抵达后与对接负责人唐社工沟通活动事宜后,参加早会培训,深入了解服务对象情况与工作详情,以便接下来的工作开展。
团队杨婷婷、郑泽莹、钟思鑫三位成员在郑社工陪同下,前往宏爷爷家。小队为宏爷爷打扫卫生迎接新春,完成工作后宏爷爷高兴地对小队工作做肯定与支持,小队也收获到了来自爷爷的赞扬。
与此同时,另外三位成员李晓婷、刘文慧、谭景祁来到庄奶奶家中派送爱心物资。队员们将物资一一送到他们手中,并关心奶奶的身体情况,对奶奶嘘寒问暖,给予奶奶陪伴,希望这份物资与陪伴能带去一些温暖和帮助。
此外,李晓婷小组还前往了幸福村中行动不便的刘爷爷家。小队问候刘爷爷后,帮助行动不便的刘爷爷清理家中边角的杂质尘埃等。并通过分类整理杂物,去污除垢,清理厨房油污、过期食品,清洗座椅、风扇,维修电视机。为老人带去了便利与温暖。
团队成员们在这次活动中真真切切的感受到来自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掩不住挂在脸上的欢笑、落日余晖下的背影和流落在脸颊边上的汗水,都在鼓舞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畏艰苦、不惧困难,为更多人、更多家庭带去帮助、送去温暖。
③黄烁团队
负责人:黄烁
团队成员:高庆生、张梦宁、张子轩、黄奕荧、简蕤
实践主题:寒假公益辅导助力学子成长
为助力学习条件受限的学生,使得他们在学业上取得进步,同时让他们真切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在这个寒假里团队六名成员满怀着奉献社会、助力教育的热忱,毅然投身于向阳慈善会组织的学生辅导活动中。
团队与向阳慈善会的负责人进行了细致且深入的沟通,全面了解学生们的学习状况、各学科的薄弱环节以及年龄分布等关键信息。然后依据这些信息迅速制定了详细的辅导计划,涵盖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学科,并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精心设置了差异化的教学内容。
期间,团队充分发挥创造力,采用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讲解基础知识,帮助学生们轻松理解。团队巧妙利用课余碎片时间,组织了简短高效的英语角活动,鼓励学生们大胆开口说英语,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口语表达积极性。除了课堂上的教学,每天课后,团队都会和学生们围坐在一起,倾听他们的学习生活的烦恼,给予他们最真诚的鼓励与支持。同时,团队利用有限的时间组织了小型的知识竞赛和小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在活动临近结束时,团队进行了一个“小采访”,在问道“对于此次的公益活动有何感悟”,学生们有的说“希望有越来越多这样子的公益活动”,有的说“在此活动中,在学习上进步了很多,感谢这次的机遇”。
这次寒假在向阳慈善会的一周辅导实践活动,对团队来说是一次无比难忘的经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主动参与课堂互动,部分学生在后续的小测验中成绩有了显著提升。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团队的信任,让团队深刻体会到这份公益事业的价值。同时,团队成员自身的教学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也在这紧张的一周中得到了快速提升。团队将带着这份珍贵的收获和感悟,坚定不移地在公益道路上继续前行,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④朱雪芹团队
负责人:朱雪芹
团队成员:何子悦、张曼伶、钟敏、王茹
实践主题:家乡传统年俗文化线上展示活动
为挖掘濒临失传的春节习俗,唤醒公众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增强青年一代的文化自信,团队于2025年春节期间深入广东四地乡村与社区,以镜头记录传统年俗,并通过线上平台进行展示。
在活动过程中,团队成员们走访了当地的老人、手工艺人和民俗专家,通过访谈和实地拍摄,收集了大量关于家乡传统年俗的资料。在惠州的一个小镇上,团队成员小朱采访了一位制作年糕的老艺人,记录下了年糕的制作工艺及其在当地年俗中的重要地位。在河源的一个小镇上,另一位成员小何记录了洗“大吉水”的过程,展现了这一独特习俗的文化内涵。此外,团队还拍摄了各地的舞龙舞狮、贴春联等传统活动,捕捉了丰富的年俗文化瞬间。
通过这次活动,团队成员们更加明白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传承的必要性。传统年俗文化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意识到,尽管现代社会带来了诸多变化,但传统年俗文化依然在人们心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传统文化,将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图文:寒期实践组
初审:丛珊
复审:陈海容
终审:林少章
个人组
①张思琪
负责人:24数学4班张思琪
实践主题;“家乡传统年俗文化”展示活动
活动内容:记录具有家乡特色的春节传统小吃——甜粿和菜包粿的制作过程。
第一天记录的是甜粿。甜粿的制作需经过洗糯米、将糯米搅碎成粉、将糯米粉混合糖水搅成糊、将糊倒入蒸屉上锅蒸等过程,其中搅成的糊的状态,以及蒸时的火候和时间是决定甜粿能否蒸得好的关键。
第二天记录的是菜包粿。菜包粿的制作跟饺子类似,包括炒馅、揉粿皮胚(用糯米粉和粘米粉按一定比例混合揉成的面团)、包成粿等过程,较简单。其中揉面团这一环节比较重要,面团的韧劲会影响粿的口感。包好的菜包粿可蒸可煮,老少皆宜。
菜粿是汕尾海陆丰地区最有名的特色风味小食,相传清雍正年间,发动民工修筑海堤保家园,海丰梅陇有位青年王坣劳碌奔波,经常食不果腹,身体消瘦。其老母见状把仅存的一点米碎捣粉揉成粿坯,里面包些菜叶等让儿子充饥,儿子食得津津有味。不幸的是,在一次台风海潮中王坣牺牲了。后人为纪念他的劳绩,菜包粿便流传下来。
通过两天的实践,我明白了其实制作特色小吃并不容易,同时我也更加深刻体会到家乡传统年俗文化传承的意义。
文稿:林培琪各实践团队
图片:各实践团队
初审:丛珊
复审:陈海容
签发:林少章